English

不敢“四十不学艺”

1999-03-10 来源:光明日报 张翠玲 我有话说

中国是个悠悠古国,因而有许多古话。古话之古,由来渊远。因而人们或诲人、或自勉、或感喟,常以“古话说”或“中国有句古话”云云。古话,几为不证自明之公理。然而语言作为人类文化之载体,在时代变迁中既有整体的传承性,又有部分的变异性,这是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尽人皆知的一句古话“人过四十不学艺”,到了今天,出现了问题。由此即可见语言变异性之一斑。

如果说“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为圣贤之先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大智之慧语,即人类文化群体进化中个体之变异,且这种个体变异之基因,历古而今,于无数量与质的变化整合中,建构着“终生教育”的系统观念,那么,近百年来,尤其本世纪末,这一观念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已具化为人类群体的自觉行为。因此说,“人过四十不学艺”之类古语,无可奈何地消散了万世格言之灵光。

今日,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犹习习春燕,从高楼雅堂飞入寻常百姓家,则使“人过四十不学艺”之类古语彻底成为文化语言学之化石。

眼下40至50岁段人群中,国内称作“说不尽的老三届”,国外谓之“可怕的二点五”。(77届、78届、79届一半大学生)他们历身文革,尤能痛定思痛;上山下乡,获得天将降大任前必备的底层磨砺;试手考场,于十届学子里漫沙淘金;重入学府,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创造了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投身社会,在各领域、各行业、各学科一如潜蛟出水,飞龙在天,可谓备万物而于我,临万事而不惑。或日:即使“不学艺”,其德才学识,足以躬身于“三立”之不朽,况他们因“知无涯”而时时奋勉孜孜呢!

然而,“不学艺”非言不再学习。其“艺”或可理解为新学科、新行业、新技能。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是日新月异的眼前事,二十年前的中国,它尚藏深闺人少知。如今,理工科以外的“老三届”及“二点五”们,在人生金黄的收割之际,联网上网、光盘资料、电子邮件等遮天盖地而来,手持昔日生花妙笔,犹如握着钝锈的铁镰徒看因特网的收割机日进万斗金而望洋兴叹。观念的入时、思维的新潮、品趣的高雅,一觉醒来,一切恒常的范式在起自中关村的因特网旋风里摇摆失衡,且因十指在键盘上不及儿童而失却了一向自信的良好感觉和奕奕神采。今天“人过四十”,谁还敢说“不学”电脑之“艺”?

1999年,中国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各行业领域网络站点的建设;大中小学各阶段电脑必修课的设置;改革后的人事制度对电脑应用技能的硬性或软性规定;人才市场机制的导引等等,都将使“不学”电脑之“艺”者在网络的大道康庄里窘步四壁。

且不要说各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1999年始,从机关公务员到领导干部的素质评价,不是看办公环境设施的豪华高雅和名车手机的新款,也不仅看书架的万册充栋,而以办公桌上是否有电脑作为基本设施硬件标准,以网上功夫与效应作为基本能力判断。因而今天“人过四十”,谁还敢说“不学”电脑之“艺”?

韩非子曾从政治历史角度,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远古先民们创造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为今日的电脑变作现实,我们用了五千年。五千年,简册尺素,学富五车,多少语言标示的两大文明古老内涵,早已消逝在不可复现的苍茫时空,而以其指代与象征性及古风神韵展现着持久的传承力。五千年,从甲骨刀笔到电脑键盘,从黄生借书的艰辛苦寒到一天将北图搬回家,我们听得见呈加速度前进的人类文明的脚步声。当我们怀着告别纸和笔的新观念紧迫而尽心地操弄键盘的时候,汉字手写识别与语音识别技术的诱惑又让人心产生新的骚动。数年、数百年、五千年后及无尽未来,汉语言文字交际及信息传递技术,如“今人难见古时月”一样遥无可知,但是,“人过四十不学艺”却是今天看得见的语言化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